河池日报微信公众号2023-08-22 19:38:19
8月8日,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正式开通运营,高铁途经河池的广西段亦开通在即。贵南高铁正线全长482公里,是广西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届时贵阳到南宁的通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左右,助推西南地区人流、物流等要素加速流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运力支撑。革命老区河池市,在提速推进“六新河池”建设之际,迎来期盼已久的首条高铁,走进高铁新时代,区位优势必将得到极大提升,吸引更多产业投资和人才流入,强力推动地方文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们印象中的“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河池,四季如春、风景如画。但从太空俯瞰,这片3.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峦叠翠,形如褶皱,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最多的地区,被称为“喀斯特王国”。
贵南高铁澄江双线特大桥穿越澄江湿地公园。
(资料图片)
在河池修路难,修铁路更难。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广西、贵州境内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规划到开工,途经河池的贵南高铁,始终承载着老区各族人民的期盼和向往。
2023年6月12日,贵南高铁开始全线拉通试验。
为让“高铁梦”照进现实,贵南高铁的广大建设者十年磨一剑,攻克穿越河池喀斯特地貌地段的诸多建设技术难题,创出多项“全国第一”“广西第一”:
建成全国首座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预制厂、成功研发全国首款智能化隧道二衬浇筑台车、在广西铁路建设上首次实现两线长钢轨同步铺设、在广西铁路桥梁建设上首次应用节段拼装梁工艺、在广西首次应用声光屏障工艺、在广西高铁车站建设上首次采用屋面层叠式设计……
如今,利剑即将出鞘。钢轨上、群山间,试验动车组列车犹如一道遒劲的飞白,成为“老区天堑变通途”又一鸿篇巨制的绚丽起笔。
喀斯特不再是“禁区”
“哗哗哗……”2021年4月底的一天,贵南高铁九万大山四号隧道突发险情,大量突泥突水涌入隧道。赶到现场的项目总工程师姬传军,看着眼前的大水,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立即指挥大家沉着应战,对裸露出来的岩石进行加固,并加装钢拱架,迅速将险情排除。在该隧道历时4年的施工过程中,这样的突发险情,对建设者来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俯瞰建设中的贵南高铁九万大山四号隧道。
全长482公里的贵南高铁,纵贯九万大山,沿途山高谷深,桥隧占比达九成,其中,正线共设隧道108座,桥梁193座,桥隧全长共430.35公里。而且,大部分区段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凿隧架桥,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其中,九万大山四号隧道尤为典型。该隧道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7个世界自然遗产区之一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全长超过1.5万米,是广西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贵南高铁广西段最长的一级高风险隧道。
在挖掘过程中,该隧道共穿越6处断层和地质接触带,岩溶、瓦斯、断层、暗河等地质现象层出不穷;共发现大小溶洞溶腔179处,平均每掘进86米就遇到一处。隧道出口附近,更有让施工建设者们谈之色变的“炭质页岩缓倾地层”。这种喀斯特岩溶因地质条件异常复杂,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加上施工难度之大、作业环境之险、要求标准之高,曾一度被称为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禁区。
贵南高铁九万大山隧道施工现场。
为攻克施工禁区,项目建设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科研攻关,进行长大隧道快速掘进课题研究,自主研发专利技术,通过“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测量”,超前开展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每挖通1米就立即用混凝土浇筑,同时结合平导与泄洪洞开辟多个正洞作业面“长隧短打”,破解了生态环保、地质复杂、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难题。
在“石山王国”都安瑶族自治县,贵南高铁的建设者则向被视为隧道“顽疾”的衬砌混凝土展开技术攻关。
长期以来,确认隧道二衬混凝土是否脱空密实、强度及厚度是否足够,基本依靠人工监控手段来实现,容易造成混凝土“蜂窝麻面”现象,导致隧道拱顶空洞和二衬混凝土掉块。
参建单位以喀斯特岩溶发育现象强烈的都安隧道为试点,成立智能化隧道二衬浇筑台车工作室,创造性地在传统隧道二衬台车上引入三维激光扫描处理、红外线夜视内窥仪侦测等技术,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智能化隧道二衬浇筑台车,共取得发明专利33项、优秀工法3项。智能化隧道二衬浇筑台车投入使用后,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施工工艺质量通病,施工人员还从传统的11人浇筑12至14小时降至6人浇筑7至8小时。
“这个浇筑系统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国内隧道施工的二衬拱顶混凝土脱空、不密实、掉块等质量顽疾。”国铁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在贵南高铁项目都安隧道施工现场调研时,对该项技术给予充分肯定。
据统计,贵南高铁广西段的44座隧道中,高风险段落有41座。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还研发出仰拱边墙自动布料机、水沟电缆槽一体式凿毛机、自动雷达检测车等智能施工装备30多套,创新发明专利工法50余项,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为有效攻克艰险山区建设技术难题,确保隧道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启“无人智造”新时代
轨枕是固定高铁轨道轨距,承载钢轨及列车的重量荷载,是保持高铁线路稳定畅通的重要部件。
贵南高铁广西段近282公里线路全部采用无砟道床铺设,所需的88.9万根轨枕全部由位于金城江区东江镇的贵南高铁智能化双块式轨枕厂负责生产。
“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需穿过地质条件复杂的黔桂高原过渡带及喀斯特岩溶峰丛洼地,要让高速运行的列车安全平稳,对轨枕生产工艺、实物强度和产量产能,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难题。”中铁十四局河池轨枕厂项目经理罗丽军说,在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轨枕厂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北京好运达智创科技团队开展合作,针对贵南高铁广西段特殊的地质条件,对轨枕生产的数字仿真双胞胎、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贵南高铁智能化双块式轨枕厂作业区在进行砼灌注工序。
“破解难题才能做成精品,做不成精品就是废品。”罗丽军说,经过技术人员近1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全新生产线开始在贵南高铁河池轨枕厂试运行。之后通过反复调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生产线上16个智能自动化工位的“一键启停”,同时破解了混凝土精准布料等多项技术难题,建成全国首条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
轨枕模具精度控制在0.25毫米以内,误差在0.5毫米以内;工人劳动强度降低80%,生产效率提高60%,轨枕强度提升50%;应用100多项国际先进专利技术,关键工序均无人化生产;轨枕单日产量达到1600根以上……轨枕厂在河池正式投产后,经过4个多月的调试和完善,顺利实现量产。
工厂内,各类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轨枕的箍钢筋、桁架筋、混凝土入模等轨枕生产作业工序全部由电脑和智能机械臂操控完成,几乎看不到动手操作的工作人员。过去60名工人满负荷作业也达不到的产量,在新生产线上只需12名辅助技术人员就能完成。
每根轨枕生产下线后,其大小、高度、铺设区段等信息就会同步上传到后台系统的大数据库,这就相当于为每根轨枕配备了一张“身份证”,实现轨枕生产智能化、信息化,为后续查找轨枕定位,配合施工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8月16日,贵南高铁广西段正式铺轨。
“这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2021年,时任云桂公司贵南高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周军伟表示,这不仅是贵南高铁全线唯一的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也是目前中国高铁行业现代化、智能化程度水平最高的“无人智造”生产线,标志着中国高铁轨枕行业已迈入智能制造新时代。
质量与环保实现“双赢”
贵南高铁澄江双线特大桥全长15.5公里,是广西最长的铁路桥梁。大桥穿越的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及澄江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迄今已发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51种,其中鸟类160种,常见的白鹭、褐翅鸦鹃、白鹊鸽等国家保护动物对于列车运行的车灯十分敏感。
“让高铁与国家级保护动物和谐共处,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考题。”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副经理张涛说,为守护“小鸟天堂”,建设单位增加了3800万元的工程预算,在保育区内设置长约3.7公里、高约4米的声光屏障。
2022年3月20日,贵南高铁澄江双线特大桥声光屏障工程完成施工。
空中,这项在广西首次采用的技术,将有效阻挡高铁列车声光,避免对鸟类造成干扰。
地面,参建单位在广西铁路桥梁建设上首次采用节段拼装梁技术,减少桥墩建设34个,减少占用湿地公园内耕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
沿途,施工废料、废水经过处理后回收利用,避免对澄江河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2021年,河池站(现河池西站)桥梁、澄江双线特大桥分别荣获第三届“联盟杯”铁路工程BIM应用大赛一、二等奖。
“经过对贵南高铁施工过程的长期监测,发现施工单位没有对都安的水质和环境造成影响。”河池市都安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贵南高铁建设不仅实现质量和环保的“双赢”,也彰显了新时代发展的速度、生命的温度。
贵南高铁河池西站循环利用弃土,造出百亩林。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开工建设以来,贵南高铁的广大建设者聚焦艰险山区工程建设一系列技术难题,对标数字铁路、智慧铁路、绿色铁路最新技术成果,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清除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其中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每一项细微的技术,都凝聚着建设者攻克新难题、创造新业绩、勇攀新高峰的艰辛与付出。
历经千锤百炼,贵南高铁已打开了重重“山门”,响彻云霄的“复兴号”和“和谐号”鸣笛声,正将梦想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呼啸而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