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阳出发一路向北,来到遵义市桐梓县。乘车在山间腹地行进一小时后,终于抵达“贵州第一隧”——重遵扩容工程桐梓隧道。
(资料图)
隧道口,系好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我们乘坐交通车,沿着车辙慢慢驶入洞内,眼前的光线逐渐变暗,20分钟后,至隧道最深处。此时,一台混凝土喷射机正对着隧道壁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现场各种响声交汇,气氛热烈。
工人正在对隧道壁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
全长一万余米(10.497公里)的桐梓隧道,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工程的最长隧道,也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第一长隧道。
工人正在对隧道壁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
工人在进行超前转孔作业。
“在过去的1600多个日夜,我看着隧道从几米到几十米,再到突破万米。以前走路几分钟就到施工现场,现在乘坐交通车都要20多分钟。”每天看着越走越深的隧道,贵州公路集团重遵7标工区长对隧道的每一处变化都熟悉不已,“2018年11月发现了一处大型溶洞,2019年4月曾多次出现瓦斯喷孔或燃烧现象,2021年11月出现涌水,今年6月又出现大面积涌泥……”
工人正在施工。
攻克万难,征服高山,让山地变成“平原”。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地理原因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突泥、突水等隐患灾害在桐梓隧道的建设进程中层见迭出,采空区、瓦斯、高地应力、地温、岩溶、危岩体及堆积体等一系列的不良地质,被建设者们一一克服。
工人正在对隧道壁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 。
“在桐梓隧道ZK34+628掌子面左侧出,曾现一处大型溶洞,岩溶前方泥岩发育,围岩松软破碎,极易出现拱顶坍塌的现象。” 宋飞介绍,重遵7标建设团队果断选择了按下施工“减速键”,三车道隧道在正常速度下平均1天可掘进2至3米,而桐梓隧道在此阶段平均每天仅掘进0.41米。
项目工区长宋飞在巡察隧道 。
“我们利用三臂凿岩台车及C6钻机对该区域岩溶发育进行探测,从2018年11月20日到2019年8月25日的278天里,只掘进了114米。”宋飞感叹。面对恶劣的地质条件,隧道建设者们不断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实时掌握围岩变化规律,与困难搏斗,一点一点往前走。
工人在进行超前转孔作业。
“截至目前,土建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路面已开始施工,确保今年全线通车。”宋飞说,桐梓隧道建成后,将使桐梓县楚米至马鬃乡两地原本需要沿山路盘旋近1小时省道303的车程缩短到7分钟。隧道提高了通行速率,更将打通带动两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
工人在做超前转孔登记 。
采访结束时,我们再次乘坐交通车缓缓驶出隧道,微弱的灯光随着洞口逐渐靠近,也越来越亮,犹如一束追光,聚焦着前方。这台交通车也像极了时光机,带着我们穿越在这条时光隧道,来到了2023年桐梓隧道通车的那天,车流奔驰,往来坦途。
重遵扩容工程桐梓隧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郑星
编辑 吴东志
二审 朱东科
三审 成嘉廷 陈海东
关键词: